当前位置:首页 > 健康科普>科普知识>

秋季糖友保健指南:稳糖安度金秋

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8-12 17:01:36

秋意渐浓,天高气爽,原本是令人心旷神怡的季节。然而,对于广大“糖友”(糖尿病患者)而言,秋季昼夜温差加大、气候干燥的特点,也给血糖管理和身体健康带来了独特的挑战。掌握一些实用的秋季保健知识,能帮助我们更安稳、舒适地度过这个金色的季节。

tmp_958d39844f9ec28dd733bfd3d50ce8e998891fe9d030b721_1754986388652.jpg

▲图片来源于网络

一、饮食调理:顺应时节,智慧选择

秋季美食丰富,食欲也往往随之增强,但糖友需牢记“总量控制、均衡营养”的核心原则。

善用应季食材:秋季的深色蔬菜(如菠菜、西兰花、紫甘蓝)、菌菇类(如香菇、木耳)富含膳食纤维、维生素和矿物质,升糖指数相对较低,是餐桌上的优选。新鲜的低糖水果(如柚子、苹果)也可在两餐之间适量食用。

警惕“健康陷阱”:香甜的南瓜、板栗、芋头、柿子等是秋季标志性食物,虽营养丰富,但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。糖友食用时务必“心中有数”,将其计入全天主食量,并相应减少米饭、面条的摄入,避免热量超标导致血糖飙升。

补水润燥不可少:秋燥易导致口干舌燥,甚至因体内水分不足间接引起血糖浓缩升高。务必养成主动、少量、多次饮水的习惯(温开水或淡茶最佳)。避免用含糖饮料或果汁解渴。

二、适度运动:持之以恒,注意保暖

规律运动是控糖的基石,秋季锻炼需更讲究方式方法。

优选时间与环境:避开早晚过低的温度,选择上午9-10点或下午3-4点气温较适宜时运动。大风、降温或空气不佳时,可转为室内运动(如太极拳、瑜伽、健身操、室内散步或使用健身器材)。

足部保护是重点:运动务必穿着舒适、透气、合脚的鞋袜。运动前后仔细检查双脚有无红肿、破溃。秋季足部易干燥开裂,浴后及时涂抹无刺激的润肤霜,但趾缝间需保持干燥。一旦发现伤口,务必及时妥善处理,严防糖尿病足的发生。

随身携带“护身符”:运动时务必随身携带含糖食品(如糖果、葡萄糖片)和糖尿病急救卡。一旦出现心慌、手抖、出冷汗等低血糖症状,立即停止运动并补充糖分。

三、血糖监测:勤测勤记,心中有数

秋季血糖波动风险增加,密切监测是关键防线。

增加监测频率:不要满足于常规监测。在气温骤变、调整饮食或运动计划、感觉身体不适(如感冒初期)时,应增加血糖检测次数(包括空腹、餐后及睡前血糖),及时捕捉异常波动。

做好详细记录:将每次的血糖值、对应的饮食内容、运动情况、用药情况及当时的身体状态(如是否有压力、睡眠如何)都记录下来。这本“控糖日记”是您和医生调整管理方案的重要依据。

四、预防疾病:严防感染,安然过秋

糖友抵抗力相对较弱,秋季是多种疾病的高发期,需格外警惕。

接种流感疫苗:流感是秋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,对糖友威胁更大。在流感季来临前(通常9-10月)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之一。

保暖防寒是基础:遵循“春捂秋冻”需谨慎。糖友应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,尤其注意头颈部、腰腹部及足部的保暖,避免受凉诱发感冒或呼吸道感染。

皮肤护理防干燥:秋燥易致皮肤瘙痒、脱屑甚至干裂。洗澡水温不宜过高,避免使用碱性强的肥皂。浴后全身(尤其小腿、足跟等易干裂处)及时涂抹温和的润肤乳,锁住水分。瘙痒时切勿用力抓挠,以免破皮感染。

保持居室空气流通:在天气晴好时,勤开窗通风,保持室内空气新鲜,减少病菌滋生。但同时也要避免穿堂风直吹。


五、规律作息与情绪调节:身心平衡稳血糖

保证充足睡眠:秋季宜“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”。保证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有助于维持内分泌稳定,对控制血糖、血压都大有裨益。

管理情绪波动:“悲秋”情绪或日常压力都可能引起体内升糖激素分泌增加。通过培养兴趣爱好、与亲友交流、练习深呼吸或冥想等方式积极调节情绪,保持心态平和乐观。

特别提醒:当自我监测发现血糖持续明显升高或波动剧烈、出现感冒发烧等感染症状、或足部出现任何异常(红肿、疼痛、破溃)时,切勿拖延,务必及时就医,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或处理并发症。

金秋虽美,糖友的自我保健更是维系健康的关键风景。掌握这些顺应时节的实用策略——智慧饮食、科学运动、细心监测、严防感染、规律作息,你完全有能力将血糖稳稳掌控在安全范围。健康之路虽需时刻留心,却绝不阻碍我们拥抱每个季节的独特馈赠。愿每位糖友都能在秋日暖阳下,步履从容,心身安康。


作者: 左小航

医院: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九八六医院

分享到: